在京津冀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中,产业转移与产业协同不仅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更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自由流动与高效互认对于加速产业对接、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宋同飞就京津冀三地在人才服务标准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向新华社记者详细介绍了系列创新举措、显著成效及未来规划,为我们揭示了京津冀如何通过标准化手段打破壁垒,构建人才流动新生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本文转载自权威发布,旨在全面展现京津冀在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领域的先行先试与卓越成就,包括率先发布实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人力资源服务规范》系列区域协同地方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如何有效促进三地人力资源市场的“同事同标”,实现服务质量的整体跃升和人才流动的畅通无阻。同时,文章还展望了京津冀在标准化工作上的新蓝图,即深化标准宣贯、强化区域互通,探索更多领域的标准化协同,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让我们一同关注并见证,京津冀如何通过标准化这一“隐形推手”,不断拓宽人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共同绘制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津冀区域协同十周年标准化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社记者提问:京津冀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产业转移、产业协同是重要一环,服务产业转移,人才流动与互认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么京津冀三地在人才服务标准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宋同飞:谢谢您的提问。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服务产业转移推进三地人力资源统筹发展,由北京市牵头,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会同三地人力社保部门合力开展区域协同标准创制,2018年,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人力资源服务规范》系列13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这也是三地首次在服务标准化领域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系列标准覆盖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求职招聘服务、职业指导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等11个业态,涵盖人才的选、育、用、留全服务流程。同时,对不同业态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及服务评价与改进等进行明确规范,构建了从A到AAAAA的五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三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更高质量服务,服务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人才流动枢纽。
《人力资源服务规范》系列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发布后,三地形成《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座谈会会议纪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标准宣贯工作,三地六部门组织包括标准化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标准宣贯团队,分别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以培训、答疑、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贯标活动,对三地120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近3000从业骨干人员进行了培训。该系列标准有效实施直接推动了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同事同标”,即求职者在京津冀三地享受统一标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服务机构评定等级在京津冀三地实现互认,形成了京津冀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态势,打造了公平、透明的人力资源服务营商环境。截至目前,京津冀获评1A级以上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达1400余家。
目前该系列标准已于上个月(7月中旬)迭代升级至2.0版,新版系列标准统筹考虑京津冀3地不同类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发展要求,在结构框架、具体内容、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更加突出彰显数字化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理念,针对经营性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不同功能定位,设置不同的引导标准,既突出北京的引领示范,又兼顾津冀两地实际,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更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下一步,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国家标准委的指导支持下,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人力社保部门联合做好标准宣贯工作。通过开展贯标培训、政策宣讲、知识竞赛、等级评定等相关工作,确保新旧标准的平稳过渡和组织实施,推动实现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
二是加强三地互通,充分发挥“3+X”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协作模式优势,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会同三地行业部门加强沟通,在现有交通、生态、建筑、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标准协同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标准化领域实现区域协同,推动京津冀三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协同联动,助力三地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转载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