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中,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编织着一张连接三地、畅通无阻的交通网络。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就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中的标准化协同工作进行深入探访,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普增详细阐述了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交通领域标准化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具体实践。
从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到服务标准的统一,从建设标准的协同到“同事同标”的推动,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与交通运输部门紧密合作,以标准化为引领,破解了一系列交通发展中的难题,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一系列协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不仅提升了交通服务质量和效率,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随着京台、京昆、荣乌等高速公路的相继通车,以及首都环线高速、京秦高速等区域环线、联络线、并行线的完善,京津冀三省市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实现了大幅增长,高速公路密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标志着“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形成。
展望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继续深化交通领域的标准化协同协作,致力于打造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的高质量交通网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开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津冀区域协同十周年标准化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十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在区域标准协同上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具体的事例给我们介绍一下?
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普增:谢谢您的提问。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交通一体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刚才柳成洋副司长和宋同飞总工程师都介绍到,三地以首都标准化委员会为平台建立起了跨区域、多层次的协同工作机制,以标准化为抓手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协同优先、合作优先、对接优先原则,推动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标准协同、管理协同,河北省牵头、三地协同制定实施交通领域协同标准5项,着力打造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试验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示范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先行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三地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不断深化交通领域的区域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各类专题会议,运用标准化方法解决了一大批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十年来,三地共制定和实施了一批交通领域的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围绕交通数据互联互通,三地共同组织制定实施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停车场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技术要求》《京津冀高速公路智能管理与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京津冀跨省市省级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规则》等4项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
二是围绕统一服务标准,共同组织制定实施了《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规范》《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规范》《道路货运站(场)经营服务规范》等3项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
三是围绕建设标准统一,共同组织制定实施了《公路养护作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检测工程建设导则》等3项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
四是强化标准实施,推动“同事同标”。针对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受理的条件、材料清单等标准不统一,不同层级和地区在提供服务时事项名称不一致、办理流程标准不统一,造成业务协同难度大等问题,经过协商,三地签署了《京津冀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发展区域合作协定》,先期推动经营性客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认定等5个高频事项同事同标,更便捷服务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广大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生产经营。
十年来,京台、京昆、荣乌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首都环线高速、京秦高速、津石高速、京雄高速等地区环线、联络线、并行线建成通车,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基本打通,由7条首都放射线、2条纵线和3条横线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基本形成。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1020公里(其中北京市1211公里,天津市1358公里,河北省8451公里),相较于2014年的7983公里增长37.7%,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6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
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深化交通领域的标准化协同协作,努力打造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的高质量京津冀交通网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
转载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
京津冀人才服务标准化:共筑协同发展新基石,引领区域人才流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