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九月,全球瞩目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宣布了一系列对非务实合作新举措,其中市场监管总局负责的“中非质量提升计划”、“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及纳入峰会成果文件的“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等项目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非合作迈入新阶段,更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质量提升,共筑基石
“中非质量提升计划”是此次合作中的一大亮点,它聚焦于通过计量、标准和认证认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健全质量基础设施。这一举措直接回应了非洲国家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求,有助于非洲产品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促进双方贸易的持续增长。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致力于与非洲伙伴共享发展经验,共同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农业标准化,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则是中非农业合作的又一创新实践。农业是非洲经济的支柱之一,但长期以来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显著提升非洲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也将为中非农产品贸易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货源保障。
三、标准化合作,促进规则互认
“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和“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的设立,则是中非合作在制度层面的重要突破。标准化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通过加强标准化合作,可以推动中非双方在产品质量、检测方法、认证程序等方面的规则互认,减少贸易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的建立,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保障贸易安全,为中非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非合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的建立,正是中非双方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数字经济机遇的生动实践。通过该平台,中非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换、产品追溯和信用评价,增强互信,促进合作。此外,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帮助非洲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这一系列市场监管举措,不仅体现了中非双方深化合作的坚定决心,也为中非关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这些举措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非合作将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更多内容:
国家卫健委加速食品安全标准建设:预制菜等35项新标准立项,护航“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