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标准化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未来的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旨在通过标准化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纲要》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变”和“四个目标”。具体而言,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标准应用需面向经济社会全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标准的全覆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此外,标准化水平要大幅提升,标准供给注重政府与市场作用并重,新型标准体系结构更加优化,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深入拓展,形成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纲要》把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标准化工作的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标准化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通过制定高水平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以标准引领产业优化升级:标准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和推广先进标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以标准支撑高效能治理:标准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标准促进高水平开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化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规则,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以标准保障高品质生活:标准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通过制定和实施民生领域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
在互联网时代,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例如,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和江苏省等地通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取得显著成效。
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数据要素与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协同融合至关重要。数据要素的可低成本多场景复用特性,使其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产出和效益的倍增效应。然而,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数据确权、数据定价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解决。
《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标准化事业改革创新的举措,包括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全域标准化深入发展、加强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这些举措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标准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要拓展标准化工作的广度,推动标准化全面融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绿色发展、城乡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同时,要强化标准化工作的深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新产业领航、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工程。
实施标准化纲要、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通过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以标准化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