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ISO 16521:2024)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平台上正式发布。这是ISO自成立以来,在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发布的首项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结构形式,以其承载力高、刚度大、延性好、抗震、抗火和抗撞能力强以及经济低碳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高层与大型公共建筑、大跨桥梁、大型能源工程等多行业重大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主体结构的优选形式之一。该结构形式的概念由我国创新性提出,不仅拓展了大型复杂土木工程主体结构体系的安全适用范围,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效益。
基于我国在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工程应用经验,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委员会(ISO/TC 71)提出了制定该领域国际标准的提案。该提案得到了中国专家的主导,并联合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国专家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系统采纳了我国专家提出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如钢管混凝土约束效应系数概念、静动载作用下管内混凝土本构模型、钢管混凝土桁式及加劲混合结构承载力计算方法等。
《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ISO 16521:2024)国际标准共包括16章和2个附录,对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的适用范围、术语、符号、材料、设计和施工流程、一般规定、专门规定、作用(荷载)、分析、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防护设计、节点和连接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该标准的发布,不仅为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是ISO致力于建设“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实践。
这一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未来,随着该标准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将有望为全球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