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新批准建立了483项国家标准物质,使总数累计超过1.7万项。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在标准物质研发领域的显著进展,并为国家各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申报主体性质来看,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物质的申报主体存在明显差异。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难度大、投入高、研发周期长,因此其申报主体主要为科研机构。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获批的39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全部由科研机构研发。这显示了科研机构在标准物质研发领域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攻克技术难关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的研制生产主要受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驱动,企业因此成为供给主体。在获批的国家二级标准物质中,科研机构研发了121项,占比27.3%;而企业则研发了323项,占比高达72.7%。这一数据表明,企业在标准物质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研发活动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并促进了标准物质的广泛应用。
从获批标准物质的专业领域分布来看,新批准建立的国家标准物质共涉及8个专业领域。其中,环境类标准物质以157项的数量位居榜首,占比32.5%;化工类标准物质紧随其后,达到123项,占比25.5%;地矿类标准物质则以64项的数量排名第三,占比13.3%。此外,临床类、钢铁类、物化特性类、工程技术类、食品类和核材料类标准物质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我国新批准建立的环境、化工、地矿类标准物质数量占比达到了71.3%。这一数据表明,环境监测、化工、地矿等行业对标准物质的需求旺盛,也反映了这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从地域分布来看,新批准建立的国家标准物质共涉及研制生产机构61家,注册地分布于北京、山东、河南、上海、天津、浙江等17个省(市)。其中,北京市的研制生产机构获批标准物质95项,占比19.7%;山东省获批84项,占比17.4%;河南省获批43项,占比8.9%。东部地区研制机构获批标准物质数量最多,达到345项,占比71.4%。这显示了东部地区在标准物质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和活跃程度。
综上所述,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批准建立的国家标准物质数量再创新高,累计总数超过1.7万项。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标准物质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国家各行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标准物质研发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本文数据来源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旨在报道我国在标准物质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关权威机构或专家。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