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复杂多样,既有国家标准,也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且其中大部分为推荐性标准。这种多样性在为企业提供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执行上的困惑与挑战。有人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问:以企业这个执行推荐性标准错误而举报投诉,我们应该如何定性处理?企业执行推荐性国标的确有标签标识上的标准,但是大的方面又不违反食安法。从标准化法上说又可以定性为质量问题?可标签标识又不太关乎产品质量。总的认为是企业有错,可以改正。但是拿不出相应法律依据。请问应该咋办?
下面根据标准创新管理司的回复剖析问题归纳解决要点:
一、问题核心分析
标准体系复杂:我国食品标准种类繁多,且不同标准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导致企业在选择和执行标准时容易混淆。
推荐性标准的执行困境:推荐性标准虽非强制,但往往包含了对产品标签标识等关键信息的具体要求。企业若未严格执行,可能面临消费者投诉和监管部门的处罚。
标签标识的重要性:标签标识是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企业在执行推荐性标准时,对标签标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信息不全或误导消费者。
二、法律依据与责任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在执行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公开透明:企业执行的标准应公开透明,确保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能够获取相关信息。
严格执行:一旦企业选择执行某项推荐性标准,就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
法律责任:若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其公开的标准要求,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可能受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加强标准学习与培训:企业应组织员工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准确理解和执行标准。
完善标签标识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标签标识管理制度,确保产品标签标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清晰。
主动公开标准信息:企业应在产品包装、说明书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主动公开其执行的标准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企业应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引发消费者投诉和监管部门处罚。
加强沟通与协作:企业应积极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沟通协作,共同推动食品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