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查询
当前位置:
京津冀区域协同十周年标准化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实录综述
来源: | 作者:yihongling | 发布时间: 2024-08-15 | 161 次浏览量 | 分享到: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北京召开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十周年标准化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回顾并总结了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在标准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成果。以下是翼弘小编对发布会内容的综合概述。

一、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实施以来,市场监管总局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指导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标准化协同联动,推动区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柳成洋在发布会上表示,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总局印发了《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标准化工作指南》,建立了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将区域发展标准化建设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区域内标准制定与行业发展相互协同,有效服务了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

二、政策体系与合作机制的建立

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响应,共同建立健全了区域协同标准化的政策体系。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发布了《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天津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意见》和《河北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意见》,将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作为重点任务进行布置。同时,北京市政府还出台了《北京市标准化办法》,为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和政策环境。

在合作机制方面,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规划,在地方标准协同、质量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了合作。这种“3+X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协作模式”被评为全国复制推广的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三、构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三地共同发力,在交通、卫生、环保、安监、商务、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发布了87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制定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京津冀跨省市省级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规则》等10项地方标准,推动了便捷通畅交通网的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液氨贮存使用单位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规范》,加强了环境风险管理。此外,还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空白,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场馆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标准国际化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了标准国际化水平。三地协同推动《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等两项冬奥会雪上运动评价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立项。同时,还连续两年举办标准化与创新发展平行论坛,共享标准化创新发展经验,提升了我国标准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首都标准化委员会的作用

北京市在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北京市率先建立了首都标准化委员会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个中央部委以及天津、河北等市场监管部门共43个成员单位组成,形成了“央地协力、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推动标准化发展工作机制。首都标准化委员会还出台了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标准示范区。

六、未来展望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支持京津冀加强区域协作,协同推进标准化建设,实现标准化共商共建共享。下一步,将共同推进区域标准制修订、标准互认、标准实施等工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标准技术支撑,推动京津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结而言,京津冀区域协同十周年标准化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区域整体标准化水平,还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未来,三地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更多内容:

历史性突破!郑钦文摘得中国网球首枚奥运单打金牌!

安徽省发布三项省级地方标准,全力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